毕业后想买“铁饭碗”13万元打水漂 当心高端就业陷阱
来源:青岛日报 发布日期:2024-07-02 浏览次数: 浏览

在不少求职者看来,钱多、事少、离家近、稳定的工作更有吸引力。殊不知,部分中介机构和人员以此为诱饵,在网上发布“高端就业”“有偿安置工作”等内容,声称交一定费用就能入职,求职者稍有不慎就会掉入此类“高端”陷阱。“花钱买工作”背后有哪些套路和风险?

  案例:

  想买“铁饭碗”,13万元打水漂

  求职者小贾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后,一心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。“听说电力系统工资很高,工作稳定,我当时很想从事这方面的工作,无奈专业不对口。”小贾告诉记者,去年6月,他在微信朋友圈中刷到“朋友”李某发布的“有偿安置工作”信息,自称“有路子”可以安排人到电力系统上班。

  一开始,小贾对此存有疑虑,并不完全相信。“后来,李某跟我说专业不对口没关系,可以到北京参加培训,考证后就能到电力系统从事运维工作,23万元就可以办成,他甚至可以帮我垫付10万元。”小贾告诉记者,看到“朋友”这么“够意思”,自己便放下了戒心,千方百计凑了13万元交给了李某。

  付钱后,培训的事情还没有回音,李某就再次抛出诱饵,声称可以不去培训,直接“上班”,只要将他垫付的10万元付清即可。“我当时实在是没钱了,也找了很多亲人朋友打听,发现‘有偿安置’不靠谱,就想把之前付的13万元要回来。”小贾说,李某此时回复他钱已经花了。

  不久后,小贾参加了一场“面试”,还跟“公司领导”、李某一起吃了饭,顺利“入职”。但他发现入职的工作单位是一家光伏设备制造企业,并非之前所说的供电公司。尽管李某坚称该企业属于电力系统,但小贾从企业方了解到,双方并无直接关联。

  小贾后来离开了这家企业,并希望要回13万元。“李某说这笔钱用于找关系,是我不适应工作岗位提出的离职,肯定要不回来。而且他说垫付了10万元,让我还给他。”小贾认为这是李某做的“局”,但当初双方未签署协议,而且李某是否垫付了10万元,他也无从得知。直到今年初,小贾才向公安机关报案,但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。“后续不排除通过诉讼渠道讨回这笔钱,但是我知道没那么容易。”这次被骗的经历让小贾懊恼不已。

  网友momo花了10万元,本想进铁路公司,签的却是劳务派遣合同。“我去派出所报案,因签订了合同属于民事纠纷,只能调解;合同中未写明岗位,难以起诉合同诈骗;市场监管部门只能监管企业单位,不能监督个人……”网友momo说。采访中,多名受骗者讲述了自己听信“高端就业”“有偿安置”的经历——有人花了钱,结果是参加了“培训班”,正式就业遥遥无期;有人跟个人签下“协议”,却未成功入职,掏钱容易讨回难。部分受骗者甚至总结出教训:含有烟草、电力等字眼的“有偿安置”一定是骗子,不要跟个人签协议……

  暗访:

  “国企”工作机会开价14万元

  近日,记者在某社交软件上看到,数名博主发布“国企高薪”“高端就业”“有偿安置”等内容的广告。记者以求职者身份,就某港口集团“办公室工作人员”岗位向一名博主咨询,该博主发来了二维码让记者添加“就业咨询孙老师”的微信。记者发现,其微信朋友圈中有大量招聘信息,用人单位多为国企,真假难辨。

  “工资到手6000元左右,五险一金按照国企标准缴纳,年终奖2万元至4万元不等,各种福利待遇都有……”“孙老师”称,某港口集团招聘的是办公室后勤等岗位,可以立马安排就业,但需要本科及以上学历、30岁以内。这份工作需要6万元,可先交5000元定金,再签就业保障协议,后续通知面试、补齐尾款,“面试不过退款,百分百包过”。

  目前,记者来到“孙老师”指定的地点——位于即墨区蓝鳌路上的一家“HR就业指导”机构面谈。墙上印有“XX人力资源公司”字样,一名男子称自己是“孙老师”,桌上摆着多部手机。“目前这个岗位竞争比较激烈,不过你想去的话可以先报名。”另一名女性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6万元是跟该港口集团的子公司某海运公司签合同,集团直签的价格还要高。

  随后,记者又询问了某国企正对外公开招聘宣传岗位人员的情况,能否办理入职,“孙老师”向他人咨询后答复称“可以办”,但该岗位价格偏高,需要14万元,且需要“全款操作”。“你要没点关系的话是很难进去的,如果最后不过,我们肯定不会收你一分钱费用。”女性工作人员附和。

  “孙老师”还透露,没有成功入职的往往是因面试表现不佳、学历造假等,并取来一份“合作协议”给记者看。“我们收的钱是信息咨询费,所有岗位肯定是真实的。”女子介绍,自己干这个行业9年,“每年办成的太多太多”。

  核实:

  用人单位辟谣,勿轻信不实信息

  记者采访了上述“招聘单位”,以核实“有偿安置”信息的真假。某海运公司称,其办公室后勤岗位目前并未对外招聘,公司也未委托中介机构招聘。正在对外公开招聘的青岛市某国企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本次招聘的各个环节均由集团人力资源部承办,未委托任何中介机构参与,且不收取费用。”

  记者注意到,抖音、小红书、闲鱼等互联网社交软件上有很多“付费内推”和“就业安置”的信息。记者联系了小红书上的某招聘机构,对方表示西海岸某博物馆、青岛市某局都正在招聘,福利待遇好,仅需3.8万元和2.3万元就能包进。然而,记者与上述单位核实时,工作人员均表示:消息不实,不要轻信任何打着中介旗号收取中介费的欺诈信息。

  上个月,教育部发布预警提示,一些没有资质或冒用、伪造资质的“黑中介”,常打着介绍工作的幌子发布虚假招聘信息,以“轻松拿高薪”“升职加薪快”等为诱饵,使用各种手段骗取钱财,因此要严防非法职业中介陷阱。要通过正规途径获取就业信息,多渠道甄别,不盲目轻信;遇到“活少钱多”“轻松钱来”“躺平赚钱”等“听上去很美”的招聘信息和“天上掉馅饼”的“好事”,一定要提高警惕,多查多问多防备,谨防“踩雷”“掉坑”。

  记者从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,该局会同市公安局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024年规范劳动用工暨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,以清查辖区内各类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、劳务派遣单位及用人单位招用工情况为重点,开展劳动用工法治“体检”,集中排查化解劳动关系风险隐患,引导用人单位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,为用人单位招用工和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优质市场环境。

  提醒:

  “高端就业”有陷阱,求职要擦亮眼

  业内人士提醒,此类乱象之所以长期存在,主要是因为求职者与招聘者之间存在信息差和渠道差,一些不法机构利用了求职者的焦虑、迷茫心理,以“帮助”求职者通过所谓内部推荐、优先录用进入用人单位的名义收取高额费用。如求职者被录用,机构就归功于己;如求职者没被录用,机构就会以种种理由搪塞,拒绝退还费用。

  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提醒广大求职者:警惕高薪诱惑,仔细甄别信息真实性;选择正规的人力资源市场和信誉良好的招聘平台;多渠道了解招聘信息,提高警惕并要求提供正规入职手续;保护好个人隐私,加强自我保护,遇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。

  “人力资源机构发布招聘信息时以‘包过’‘有偿安置’为名多属虚假宣传,涉嫌违法违规。若中介机构提供不实信息或者存在欺骗、诱导行为,可能构成合同违约;若中介机构实施上述行为时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,且骗取财物达到一定数额,则可能涉嫌诈骗。”山东德衡律师事务所王晶表示。

  “求职者在借助中介寻找工作机会时,要核实中介机构、中介人员的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是否包括职业介绍业务,是否具备《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》;人力资源公司一旦‘跑路’,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,要第一时间保留证据,报警的同时可拨打12333电话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投诉。”王晶建议,求职者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、信息安全意识以及依法维权意识,对“付费内推”和“保入职”等承诺,一律不信,避免竹篮打水一场空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