倒卖个人信息“骚扰”客户 贷款中介公司亟待规范
来源:钱江晚报 发布日期:2022-01-04 浏览次数: 浏览

近期,来自各个银行的贷款短信和电话多了起来。一些市民发现,总有不请自来的电话声称自己是某某银行的客户经理,让人烦不胜烦。但事实上,在你收到的贷款推销短信中,大多出自贷款中介公司。

钱江晚报·小时新闻记者调查后发现,从个人到贷款中介,再到银行,已经形成了一条围绕贷款信息“不可明说”的产业链条。

眼下,亟需查明的是非法的个人信息是如何流入一些中介公司手中的。

从记者调查的情况看,中介公司的电话号码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,一是各个平台投放的贷款广告,二是通过区号随机组合,三是购买一些“号码名单”。从这几年破获的个人信息倒卖案看,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非常复杂,消费办卡、旅馆开房,甚至网购快递单都有可能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。根据去年发布的《浙江省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》表明,大部分网民的个人信息和网络数据都曾经被窃取和贩卖,可见情况之严重。

非法倒卖个人信息的贷款中介公司应当负法律责任,市民可以向相关部门举报,监管部门也有责任维护个人的隐私权。可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了,这是条灰色的产业链,从中获益的不只是中介公司。其实,一些中介公司的信息来源大家心知肚明。在如今的信息保护机制下,中介公司根本不可能通过合法的渠道获得这么大量的个人信息。中介公司采用电话推销,狂轰滥炸、撒网打鱼的方式也不奇怪。因为这才是成本最低的运作方式。

一些中介公司的这种操作模式,银行方面没有一点警觉吗?它天天去街上摆摊在媒体上打广告招揽客户,挨家挨户跑业务,它得的那点佣金恐怕都不足以涵盖成本。记者调查发现,银行方面基本不与中介公司签正式的合同,这说明了什么?某种程度上说,一些银行也是得益者,既可以大幅降低成本,又可以规避法律风险,出了事可以方便地置身事外。

这几年,在社会持续严打的态势下,已经没有几家企业敢顶风作案了,黑灰产业采取了更迂回、更隐蔽的方式。《浙江省互联网发展报告2020》表明,网络犯罪组织形式已由“简单结伙”转向“公司化运作”,通过分工合作、利益共享,形成盘根错节、规模庞大的“产业链”“生态圈”。

贷款中介公司是否也存在着相同的利益链值得引起银行业的警惕。贷款中介公司原本起的是降低信贷成本、服务银行客户两方的功能,但管理不当也可能沦为掩盖非法经营行为,规避法律风险的工具。
  带刺的花朵很好看,但也是会扎手的,银行方面需要承担起责任来,让中介公司合规经营,让自己的业务经得起检验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